移至主內容

廿一世紀教學相關研究(一) 廿一世紀必備技能 21th Century Essential Skills

21世紀教與學文章分享

 

引言

        廿一世紀瞬息萬變,科技日新月異令轉變的步伐更加急速,大量新興工種湧現,不止衝擊傳統行業,更引全球教育界反思,如何在未來大量的不確定性因素之下,好好教育下一代。事實上,早在二○○六年,由美國一批企業及教育機構組成的非牟利組織「廿一世紀關鍵能力聯盟」(Partnership for 21stCentury Skills, P21)已為此進行大規模調查,了解當今企業對年輕一代的職場需求。結果發現,有多達七成以上受訪企業認為,年輕一代缺乏文字溝通能力、領導能力、批判思考、解難能力及自我指導能力等必備軟實力1P21認為,將學習與真實世界相連結,是學生成功的關鍵要素,惟現有的教育制度卻未能拉近學生生活與學習之間的鴻溝。

 

        以上調查早在十多年前進行,而近年全球亦就如何讓下一代裝備廿一世紀必備技能,進行大量深入和廣泛的討論和研究,部分非牟利教育組織更嘗試建立學習框架,供教育界採用,推動下一代的全人發展,以協助人類應對未來的挑戰。本文將集中講述兩個相關的學習框架,包括「P21廿一世紀技能框架」、「OECD學習框架2030」,並會列出其他外國及本港的同類框架供作參考。文中亦會歸納以上框架中所着重的技能,帶出相關的辦學實例,以及對東華三院黃鳳翎中學賽馬會MAKER+創新課程(下稱MAKER+課程)教學團隊帶來的啟發。

P21廿一世紀技能框架

 

        P21提出的廿一世紀技能框架2Framework for 21stCentury Learning)提出,廿一世紀的學生需要學懂一系列的知識、技能和專長,以求掌握自己的工作和人生路向,並以右方的彩虹圖,標示當中必要學習的部分。

p21

 

一、關鍵學科

        P21框架提出廿一世紀學生應關注學習英語或其他語言的閱讀、世界語言藝術、數學、經濟學、科學、地理、歷史、政府與公民等九個關鍵學科,並透過跨學科的廿一世紀社會主題,學習了解、掌握和應用當中的知識和能力。這些社會主題包括以下五類3

 

  1. 全球意識(Global Awareness)
  2. 金融、經濟、商業及企業認知(Financial, Economic, Business and Entrepreneurial Literacy)
  3. 公民意識(Civic Literacy)
  4. 健康意識(Health Literacy)
  5. 環保意識(Environmental Literacy)

 

二、學習及創新技能

        在學科知識之上,P21框架提倡學生透過學校課程,掌握創意及創新、批判思考及解難、溝通及協作三大技能,推動學生自主學習、思考,以及透過溝通和協作解決問題。

 

三、資訊、媒體及科技相關技能

        在科技和媒體主導的世代,資訊發達及科技日新月異之下,個人可利用科技為社會帶來重大改變,而科技亦將主導全球發展,因此P21框架提倡培養學生尋找資訊、應用媒體及科技這三方面的認知能力。

 

四、生活及職場技能

        P21框架提出,要在廿一世紀妥善處理職場和人生上的各類問題,便需要靈活的適應力、自學指導及主動性、社交及多元文化技能、控制生產力及問責能力、領導力與責任感這五類相關能力。

 

OECD學習框架2030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於二一五年啟動了一項名為「未來的教育與技能2030」(Future of Education and Skills 2030)的研究計劃,並嘗試制定一套針對未來教育與學習需要的通用框架,以回應全球對教育的迫切討論。計劃提出了名為「學習指南針2030」(Learning Compass 2030)的學習框架。

 

學習指南針2030

compass

 

        OECD以指南針比喻下一代在面對未知挑戰時,協助引導他們駕馭生活和世界的一系列技能和知識,當中各個元素相輔相成,且相互緊扣。此外,學習指南針2030的學習框架強調學生在學習上的主導性和主動性,由學生運用所學探索學習,並經歷「預計、實踐、反思」(Anticipation – Action – Reflection, AAR)的學習循環,但同時亦受朋友、老師、家庭及社區影響和引導4

 

基於以上基礎,學習指南針2030提出廿一世紀學生需掌握一系列的基礎能力(Core Foundations),即指南針中的十字針,當中包括知識(Knowledge)、技能(Skills)、態度(Attitudes)及價值觀(Values)相關的能力。與此同時,學生應同時具備三個層次的高階能力,包括創造新價值、協調矛盾和困境及承擔責任的能力。OECD簡稱這三大能力為「變革能力」(Transformative Competencies),亦是推動創新、社會和諧及公民素養的重要因素5

 

OECD認為,教育的最終目標不應着眼於學術成績,而是應教育下一代,共同推動個人及社會的福祉(Well-Being),而對於社會福祉的定義,OECD則引用了英國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的發展心理學家克爾斯滕阿斯姆森博士(Dr. Kirsten Asmussen)的指標6,提出推動或成就個人及社會福祉的十一個重要因素,以及需在過程中不斷維持的社會、人力、自然及經濟四大資本(下圖)。

wellbeing

除了學習指南針2030,計劃現正向全球召集教育前線工作者,基於學習指南針的框架,分享創新的教學經驗,並協助OECD研究一套針對教師的「教學框架2030」,當中將提出廿一世紀教師為教育學生的全人發展所須具備的能力及要求7。而在框架面世之前,計劃的項目專家提出了教育界構思課程內容時的五點指導原則8,如下:

 

  1. 教學的主題應具挑戰性,引學生深思。
  2. 引導每個年級聚焦學習特定且相對少的主題,確保學習的深度和質素。
  3. 所選的學習主題按學科排序,因應年級及教學階段由淺入深推行教學,灌輸重要概念。
  4. 課程教學應與評估實踐相結合,不同的教學目的或需不同的評估方式,甚或需要關發新的評核基準。
  5. 教學內容應優先重視知識、技能、態度及價值觀這四大基礎能力的培養,並可遷移應用在不同的學習環境中。

 

其他學習框架

名稱

發起機構/學者

參考連結

香港中學生全人發展框架

香港青年智庫組織MWYO

MWYO

劍橋生活能力學習框架

The Cambridge Life Competencies Framework

劍橋大學出版社

cambridge

終身學習的主要才能──歐洲參考框架

Key Competences for Lifelong Learning - European Reference Framework

歐洲共同體

European Community

eurpopean

核心社交與情緒學習才能

Core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SEL) Competencies

促進社會情緒能力學習合作組織(CASEL

sel

未來的七種生存技能

Seven Survival Skills for the Future

哈佛大學托尼瓦格納博士(Dr. Tony Wagner

seven

大學與職場的四個關鍵裝備

Four Keys of College and Career Readiness

美國教育政策改善中心(EPIC)、戴維康利(David Conley)教授

david

廿一世紀技能

21st Century Skills

21世紀技能評估與教學組織(ATC21S

etc

 

廿一世紀軟實力

        以上的學習框架,皆不約而同地提出,廿一世紀學生要生存、接受大學教育、投身職場,抑或為個人及社會謀福,都必須具備一系列的技能、價值觀、態度和知識,若將之歸納整理這些廿一世紀學生必備的「軟實力」(Soft Power9,可大致分為學習、素養及生活三大類。
 

一、學習類

  1. 批判思考、解難、推理、分析、解析,資料綜合的能力
  2. 創造力、藝術性、好奇心、想像力、創新能力、個人表達能力
  3. 團隊合作、協作、合作
  4. 研究技能、提問能力
     

二、素養類

  1. 信息及通信科技(ICT)素養
  2. 媒體及互聯網素養
  3. 數據分析、電腦編程
  4. 公民、道德和社會公義素養
  5. 經濟及金融認知、企業家精神
  6. 全球意識、多元文化素養、人道主義價值
  7. 科學素養
  8. 環保素養、認識生態
  9. 健康受保健素養,包括營養、飲食、運動及公共健康和安全

 

三、生活類

  1. 領導力、執行力
  2. 毅力、規劃及自我指導能力
  3. 自律性、適應力、主動性
  4. 說話及寫作溝通、公開演說、聆聽能力

 

辦學實例:人大附中西山學校

人大附中西山學校(西山學校)位於北京市,是北京市海淀區教育委員會所屬的公立學校,於二○○九年創辦,並由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人大附中)實施管理。西山學校的辦學使命是培養具有廿一世紀技能的人才,並且採納了P21機構提出的彩虹學習框架10,以學生為本主導教學,推動課程改革、教學科研和創新。

 

作為北京市的未來學校,西山學校在課程推行上,開辦了一對一的數碼化未來學習課程、中外融合課程、國際理解課程、綜合實踐課程、項目式學習(Project Based Learning)課程等,以針對學習、素養及生活三大類軟實力,培養學生多元發展。學校的一對一數碼化未來學習課程涵蓋十二個學科,課程積極融合資訊科技用於教學之上,並採用蘋果公司的學習平台,重點培養學生的科技素養、批判思考、創新能力及團隊協作能力。11

 

西山學校在二年獲蘋果公司認證為「蘋果傑出教育學校」,現已升格為「蘋果全球傑出學校」。二一二年,學校與來自北京、上海、新加坡、美國、英國及澳洲的九間教育機構,組成「國際教育合作聯盟」(Strategic Alliance of Global Educators, SAGE12,定期分享及交流教學經驗及資源,並探討如何有效培訓教師,有效掌握和推行一對一教學及相關的學習評估。西山學校同時與北京師範大學合作,由大學參與培訓老師、舉辦教學工作坊及觀課,同時定期評估學生掌握廿一世紀技能的表現,以及學校推行個人化學習(Personalised Learning)的成效。

 

*相片來源:人大附中西山學校網頁
*相片來源:人大附中西山學校網頁

 

啟發

        MAKER+課程源於東華三院黃鳳翎中學的生物科黃佩珮老師參加「賽馬會教師社工創新力量計劃」(InnoPower@JC)後所得的啟發,在參與計劃的過程中,黃老師得以接觸設計思維,並嘗試以以人為本的角度,從學生出發,反思當今學生的學習需要,當中所問及與思考的,正正是上述學習框架中,各國教育專家所討論的議題:「如何改善現有學制,令廿一世紀學生畢業後能學以致用,妥善面對未來的各類未知挑戰?」

innopower

        抱着這個疑問,黃老師曾特意訪問幾位畢業生和學生,所得的答案(上圖)驅使黃老師決心構思全新的另類課程,回應學生真正的學習需要。無獨有偶,學生與畢業生的答案,正正與上文提及的各項廿一世紀必備技能相關,亦關乎年輕一代投身社會必備的一些能力、價值觀與處世態度。與此同時,學生所關注的是如何令所學能實踐應用在現實生活之中,這一點與P21所提出「學習應與真實世界相連結」的理念不謀而合。

text

        正因如此,MAKER+課程團隊非常認同廿一世紀必備技能的重要性,因此亦以此作為課程的一大核心元素,而在眾多的必備技能之中,團隊期望透過融入設計思維、創客(Maker)及STEM的跨學科教學,培養學生五大能力,分別為好奇心(Curiosity)、創意(Creativity)、同理心(Empathy)、自學能力(Self-Learning)及抗逆力(Resilience),合稱「CCESR」。這五大能力涵蓋學習及生活類的能力,而在學生應用設計思維及製作發明的過程中,亦需要運用溝通、寫作、演說及團隊協作的能力。此外,配合課程的Maker特色及特定主題,學生亦能從中培養多媒體、資訊科技、環保、多元文化、生態等方面的素養。

do

selflearning

 

 

 

 

 

 

 

在課程推行上,團隊透過不斷調試,並引入同學的參與,一起改良課程,而大抵亦依據OECD所提出的五點教學指導原則,除了着重四大基礎能力的培養,課程在研究主題及內容編排上,亦特意安排不同年級的學生研究不同的主題,由校園慢慢推展至回應社會議題及周遭社區的需要,同時發明項目的難度亦因應學生的能力而有所調節,並由學生根據興趣及研究項目,主導其學習範疇、方向、內容及進度,當中包括但不限於木工、電工、立體繪圖、電腦編程、電子工程、音樂、藝術等跨學科技能和知識。

 

在評估方面,團隊亦同意應與教學和實踐相結合,因此課程採用進展性評估(Formative Assessment)的方式,按不同組別學生的進度、研究主題及能力,調節評核的方法,然而團隊仍在研究適合的客觀評核基準、工具及方式,並特意與理工大學合作推行相關的研究。

 


參考資料

  1. The Conference Board, Corporate Voices for Working Families, P21, and SHRM. (2006). Are They Really Ready to Work? Employers’ Perspectives on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Applied Skills of New Entrants to the 21st Century U.S. Workforce.US: The Conference Board
  2. Battelle for Kids. (2019). Framework for 21stCentury Learning. Partnership for 21stCentury Skills.Retrieved from https://www.battelleforkids.org on 26thJuly 2020.
  3. Battelle for Kids. (2019). Framework for 21stCentury Learning Definitions. Retrieved from http://static.battelleforkids.org/documents/p21/P21_Framework_DefinitionsBFK.pdf on 26thJuly 2020.
  4. OECD. (2019). Conceptual learning framework. OECD Learning Compass 2030. Retrieved from http://www.oecd.org/education/2030-project/teaching-and-learning/learning/learning-compass-2030/OECD_Learning_Compass_2030_concept_note.pdf on 27thJuly 2020.
  5. OECD. (2018).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and Skills – Education 2030 Position Paper. Retrieved from http://www.oecd.org/education/2030-project/about/documents/E2030%20Position%20Paper%20(05.04.2018).pdf on 27thJuly 2020.
  6. Asmussen, K. (2017). Language, Wellbeing and Social Mobility. Retrieved from www.eif.org.uk/blog/languagewellbeing-and-social-mobility. on 27thJuly 2020.
  7. OECD. (2019). Future of Education and Skills 2030 Project. Retrieved from https://www.oecd.org/education/2030-project/about/ on 27thJuly 2020.
  8. 孟鴻偉,(2018),OECD學習框架2030,《開放學習研究》第23卷第3期,2018年6月出版,第9至12頁
  9.  Great Schools Partnership. (2016). 21stCentury Skill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edglossary.org/21st-century-skills/ on 27thJuly 2020.
  10. 人大附中西山學校,學校簡介,p://www.rdfzxishan.cn/Page/398,於2020年7月27日瀏覽
  11. 人大附中西山學校,21世紀技能課程,http://www.rdfzxishan.cn/domain/109,於2020年7月27日瀏覽
  12. Strategic Alliance of Global Educators. (2017) Retrieved from https://sagesch.org/ on 27thJuly 2020.
Chinese, Traditi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