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MAKER+故事系列「只要可以學習編程我就很精神!」

學生成長故事

 

電腦遊戲、數獨、推理小說及電影,逃出房間等,有甚麼共通點?中二級的詠珊認為這些都需要記住線索,運用邏輯思維,讓「腦筋急轉彎」。她喜歡玩這些遊戲,享受當中的成功感,卻不曾發現,原來這些興趣暗示着她更大的熱誠。

 

在上一個學年,MAKER的課程中,老師鼓勵同學以小組形式做研習及發明。詠珊和她的組員在老師的引導下自學了程式編寫,創造了一個應用程式(APP)。

 

「編寫程式令我很有成就感。一開始的時候,我們不知道能不能成功,但我們不願意放棄,只是一直努力,因為這個APP是大家團隊合作完成的,所以不會放棄。」

 

「大家團隊合作完成的」,詠珊只是謙虛地輕描淡寫──事實上,幾個中二同學需要在本來的課程和生活以外擠出時間學習編寫程式,那決心和努力可想而知。

 

他們有的負責看完厚厚的工具書、有的負責上網搜尋和整合資源、有的負責翻譯英文資源、有的設計介面……難怪在一節課堂上,老師請他們寫紙條給他們讚賞的同學時,詠珊竟然寫了給班上每一位同學。

 

這個一同努力的學習旅程除了讓他們更了解彼此,也令他們更了解自己──究竟我喜歡擔任甚麼崗位?我為甚麼有興趣探索這個範疇的知識?我喜歡做領袖嗎? 

 

MAKER+的課程不但令詠珊無意間發現自己的熱誠及發展方向,「我接觸到不同的軟件,對編寫程式發展出濃厚的興趣,我希望將來可以做和數學有關的工作,例如電腦編程。」更令詠珊和同學們發現,好奇心一直驅使他們學習和探索,從老師、同學,和其他只是一鍵以外的資源。也許在這個世代,一個學生可以學習的知識已經不再有任何界限。

 


MAKER+課程圍繞創新的必備能力及特質(CCESR):

好奇心(Curiosity)、

創意(Creativity)、

同理心(Empathy)、

自學能力(Self-learning)及

抗逆力(Resilience)

CCESR是廿一世紀共通能力的重要元素,裝備學生迎接 21 世紀的機會和挑戰。

Chinese, Traditi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