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創新課程簡介

授業解惑乃為人師者的使命,而東華三院黃鳳翎中學賽馬會MAKER+創新課程(下稱MAKER+課程)則在此之上,希望擺脫傳統以老師主導的教學方式,以創新的思維打造另類的課程,皆因課程的教學團隊深信,學生將來如何立身處世,關乎的不止學養,因此課程希望學生掌握知識以外,培養應對將來廿一世紀未知挑戰所必要具備的軟實力,為自己的未來鋪橋築路。

 

源起

        課程由東華三院黃鳳翎中學生物科老師黃佩珮老師於二○一七年發起,事緣黃老師在當年參加了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策劃及捐助,並與本地創新慈善教育平台「教育燃新」(Ednovators)合作推行的「賽馬會教師社工創新力量」。期間,黃老師認識到風靡全球的創新思維模式「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並嘗試運用設計思維,從這一代學生的學習需要出發,反思如何在現有學制的限制之下,在教學上提出小改變。

課程六大教學核心

 美國早年的大學研究已發現,好奇心可促進人類對資訊的吸收和學習記憶,而至今亦有超過二百項研究證實,好奇心對學生的學業成就及智力發展有正面的影響。因此,學習如何發掘問題、如何發問、如何尋找答案,應是求學和學習知識的第一步。

  

學生分享:

「跟學校門口的校工叔叔聊天,話題總離不開天氣熱和常被蚊咬的話題,但聊過幾次後,我們發現工友從來都不會坐着說話,引起我們好奇一問,誰知原來工友坐下時便看不見校門有沒有人出入,時刻站着是為了謹守崗位!因此,我們為他設計了一個出入感應器,當有人經過校門便會發出聲響,提醒工友,讓他可在其餘時間坐下休息。」

黃楚珊、鍾麗妍、曾韻庭、吳道誠、黃澤翰(中一)|Slash 觀者X

 近年愈來愈多調查發現,大學和職場僱主愈來愈重視年輕一代的創意。尤其在發達的社會中,如何完善現行社會各個層面的制度,正正需要創意。此外,不少研究亦顯示,創意與心理健康息息相關,具創意的人,一般充滿熱誠和活力,亦較少出現焦慮情緒,而這亦正正是學生面對未來挑戰所需的正向價值。

  

學生分享:

「很多流浪貓受盡壓迫的遭遇,令牠們心靈受挫,會因而對人類失去信心,甚至攻擊人類。我們到流浪貓狗舍考察時,有組員就被貓爪傷了,這經歷激發我們思考,如何透過發明互動的小玩具,讓人類可以跟貓隻保持距離,免於受傷,同時令貓隻在感到安全的情況下遊玩,慢慢重建對人類的信心。我們觀察到很多貓都愛玩小球,於是就想到做一條環形軌道,讓小球可在貓籠內外穿梭,讓牠跟人或其他貓隻玩遊戲。我們發現觀察的時候多動腦筋和創意,往往就能找到解決的辦法。」

 呂思漫周嘉俊葉熾豐羅晉胡振維(中二)貓貓互動玩具

面對愈複雜的難題,就愈需要跨技能團隊的合作,因此學習如何溝通協作,對學生同樣重要。而將這元素結合多元化的課堂內容,則可推動學生從彼此身上學習跨學科知識和技能,培養溝通能力、領導技巧、情商和表達力。

 

學生分享:

「為了參加比賽,我們花了兩星期一起閉關製作壁報板、撰寫報告等。在合作的過程中,我們會互相督促,亦會按各人的能力分工,是很有趣的經歷。期間,我亦從組員身上學到了很多,就如他們面對壓力的正面心態。此外,這次經歷亦讓我明白有效的團隊協作,如何讓工作事半功倍。」

吳晟瑗、英譯文、蔡元培、張惠喬、蘇澤鈞(中四)大自然自修室

同理心的精粹在於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對症下藥,思考針對受眾需要和困難的解決方案,若能套用於解決人生、家庭、事業,乃至是社會及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上,將可改變世界。正如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所說:「學會站立在別人的角度、用他們的眼睛看事物,是追求和平的第一步,而成事與否取決於您。同理心是可以改變世界的品格。」

  

學生分享:

「因為親人早前不慎跌倒並引發一系列的後遺症,令生活諸多不便,啟發我們研發一支會在倒地時發出聲響的智能拐杖。不過,當研發到第三年,我們才醒覺一直沒有訪問過老人家,了解他們的需要,於是我們去了一間老人院訪問長者對拐杖的意見,讓我們驚覺原來很多長者都嫌拐杖不方便,而上落巴士時的那一小級,很多時是他們最容易會跌倒的原因。那次訪問的經歷,令我們恍然大悟,決定推倒重來,改為研發方便長者上落巴士的自動伸縮地台。」

英譯文、蔡元培、張惠喬(中三)巴士斜板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加上不斷轉變的社會和生存環境,今時今日學生所學的知識難免會與將來的社會需求存在落差。就此,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提出,全球教育界應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心態,發掘自我潛能,推動學生終身學習,不斷求變,以應對未來的挑戰。

 

學生分享:

「要輪椅能夠在沙灘上行走,我們考慮過很多方法,又創作了三年。直至有日看到一段坦克車馳騁沙場的影片,令我們忽發奇想,嘗試將之引入到我們的設計中,於是我們將一架仿真坦克車玩具模型拆件,了解當中的原理,並思考如何套用在沙灘輪椅裝置之上,利用輪椅雙輪帶動三組齒輪,計算齒輪比,讓輪椅人士以最小的力度推動輪椅便可驅動鏈帶,方便使用。有想法,但自知知識與技術不足,惟有網上自學和向專業人士請教,過程中我們學會了自學。」

盧耀宏、肖嘉俊、張政浩(中三)沙灘輪椅

面對人生高低與挫折,以至是全球政治、經濟不穩,天災、戰爭、疫症及氣候暖化等人類共同面對的難題,學生將來投身社會,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困難與挫敗,甚或需要在逆境中求存,而抗逆力則是當下不少國家強調學生在個人成長過程中,必須具備的核心價值之一。

 

學生分享: 

「上課時,老師經常要彎腰解答同學的疑難,引發我們製作一個附有按摩器的椅子。豈料有老師表示上課時使用按摩器有損形象,這令我們恍然大悟,放棄原有設計,改為設計一張可從學生桌子中拉出的椅子。誰知道這簡單的點子,實行起來也困難重重,需要顧及的細節甚多,單是磨平螺絲口也花了不少工夫和力氣,後來又發現裝置磨擦力太大不便拉出,最終要拆下再組裝。雖然過程一波三折,但只要目標清晰,所遇到的困難都只是一個過程。」

梁子盈、李凱蕎、馬梓萱、戴曉柔、許伊林(中一)無處不在椅